
从战略宣布到今天已经过去一年多,这期间 BAT 都已经落地了自家小程序的量产车型。具体体验如何呢?

当然,这个结果肯定不是 BAT 和 OEM 想要的,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原因,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腾讯则是将通过不同小场景间的组合、联动,发掘出更多跨场景的、连贯的服务体验闭环。
阿里将在强调服务找人的基础上,侧重智能化场景的连贯性。
从这些表述中能看出来一些趋势:BAT 将会有目的地挑选第三方合作商,小程序功能开始有和语音交互的趋势,场景引擎开始调动小程序功能。如果真能实现,体验确实能上一个台阶。不过实现这些的前提是,要先把屏幕适配做好。

百度:百度的小程序和腾讯的小场景不太一样,它是一种轻应用,是百度基于手机和 PC 浏览器,把 App 里的部分功能 H5 化。百度作为搜索引擎,本身就拥有很多网页端的内容,所以 Web App 自然就是百度的一项优势。而且百度很早就开发智能语音,所以百度计划将小程序与语音结合,也是优势的一种延伸。
阿里:AliOS 操作系统是支付宝小程序的基础,和系统本身绑定很深,所以它自然能和汽车融合更深,这是阿里的优势。而且支付宝拥有很多涉及电商/生活服务/支付的功能,这也是优势之一。

车载小程序是验证产品实用性的试金石,是场景推荐的基本素材。如果运用得当,确实能够大大提升车内生态的丰富性,座舱内的商业化落地也有进一步可能。但如果只是现在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看来,至少需要打通用户需求-车辆数据-小场景的数据-车内的交互方式-BAT/OEM 的 AI 能力。如果这个能实现,车载小程序的价值才算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