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汽车产业正处于剧变之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诸多困难的冲击之下,更多的传统车企在经营中陷入困境。
奔驰、宝等豪车巨头,都已开展了大刀阔斧的裁员。更多的公司,不得不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对抗衰退和残酷的市场竞争。有一些公司,甚至已经到了存亡时刻。
另一方面,智能电动化企业高速崛起,资本正以更快的速度,向代表未来的资产聚集,强化了转型的速度。作为其中佼佼者的代表,特斯拉的股价不断突破天花板。
科技变革,除了对旧有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之外,也孕育着更大的机会,这是人类科技发展史已经一再证明的规律。
汽车产业将会怎样转型?在转型中将会带来哪些机会?,这是从业者应该关注的。
为此,我们邀请了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从风险投资的角度,就上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蓝驰创投是理想汽车、瓜子二手车、宏景智驾、Wayz等公司的早期投资机构。朱天宇拥有超过十年的早期投资经验,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早期投资,是理想汽车、趣店(NYSE: QD)、蘑菇街(NYSE: MOGU)等项目的A轮投资人。
精彩观点:
1、智能化可能对于整个人流、物流在全世界范围内和整个空间内的流动带来一次重新定义的机会。
2、当车从出行工具变成有智能的产品的时候,有大脑、有小脑、有眼睛、有耳朵,其实就变成了一个帮助人类去延伸他的感知体系,去把整个空间进一步数字化,成为去探知空间、去数字化空间的一个新工具。
3、传统车企现阶段的挑战,是分散式的架构和协作体系,和智能时代所需要的集中控制、集中研发、快速迭代体系之间的冲突。
4、汽车产业以前是机械工程师主导的一百年,下一步可能是软件架构师主导的一百年。连续4次投资李想,是因为他一开始时就想清楚了如何将不同生产力组合起来。掌握更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能在新的迭代中掌握主动权。
5、渐进式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更高效。市场足够大,大家都有努力的空间。最终,大家都是眼见为实,谁先实现效率跃升,谁就是最有说服力的。
6、计算架构演进和迭代的动力来自于“效率”和“体验”。体验面向用户;效率面向生产制造。最终是要有人买单的,C端买单是为了体验,B端买单为了效率。
7、与产业链条相关的优化,围绕汽车电子的重构、数字化、智能座舱和交互相关的输入输出的需求,依然有很多创业机会。
8、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从供给侧来讲要解决需求。了解场景才能对需求有洞察,在约束条件下找到你的创新点,去满足需求才是有价值的。投资理想,是因为李想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最清晰的。
9、看智能电动车C端市场的终局,造车新势力可能有两、三家,原来不做车的科技公司可能有两三家,传统车企也许有一两家会转型成功。
10、资本市场看重价值创造能力,而不是市值创造能力。创始人的认知和认知迭代速度,就是他的天花板,决定了公司的发展速度。
访谈实录
1.智能汽车重新定义人流、物流方式
余建约:从你们角度,怎么看智能电动车这个大的产业机会?
朱天宇:对我们来讲,本质上其实可以联系到为什么投理想汽车。
早在2012年,蓝驰在开始关注云计算,随后大数据、人工智能。因为没有云计算,何来大数据?没有大数据,何来人工智能?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核心的应用场景。见了很多第三方辅助驾驶的方案商,发现感知层、决策层、控制层是很难融合的,必须看整车。整车才有可能真正的、很好的去融合三方。所以最后,蓝驰在2016年参与了理想的A轮融资。
汽车产业的变革最核心驱动是智能化。因为智能化是需求驱动,新能源化是供给驱动。
新的能源供给形式叠加智能,对于载具(vehicle,运载工具,简称载具)产生了巨大影响。载具运人、运货,使得人和物在空间里不断地移动。智能化的革命,对于整个人流和物流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个空间内的流动方式,都可能带来一次重新定义的机会。
当车从出行工具变成有智能的产品的时候,有大脑、有小脑、有眼睛、有耳朵,其实就变成了一个帮助人类去延伸他的感知体系,去把整个空间进一步数字化,成为去探知空间、去数字化空间的一个新工具。
英文Autonomous vehicle这个词概括得更好,包括车、船、飞机。除了理想汽车,在这个主线上,蓝驰还投资了工业级的无人机云圣智能、低速无人驾驶解决方案高仙机器人等等项目。
余建约:很多人对“智能“是有疑惑的,不知道怎么定义、宣传。你们怎么定义?
朱天宇:智能这个标签其实往往是从供给角度出发的,我给你这个车赋予智能,这是供给侧的视角。但是从用户需求来讲,能感知的是什么?
首先可能是安全。以前的车是被动安全,未来是主动安全能力。随着智能水平提升,汽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交互界面,和用户的“衣、食、住、行”产生了更多关联。
蓝驰投资李想也是基于对他一个观点的认同,用户在乎的是体验。就像我们用了iphone一样,触屏带来了“回不去”的体验。
2.汽车转型是生产力架构和协作体系的跃升
余建约:探讨一下智能电动化的核心的节点和里程碑。会因为什么样的事件、在什么样的时刻,而会对汽车产业带来重大的影响?
朱天宇:我试着从智能化来讨论。
电气化和智能化交织的过程当中,原先的控制体系有机会向智能的控制体系去演进,跟PC的演进类似——IBM那台房间大小的计算机每一个部件都变成更小更强大的一个集成模块。
汽车现在非常分散,每一个小部件都有一个ECU,这和产业百年时间形成协作分工体系是相关的。
传统车企现阶段的挑战是分散式的架构和协作体系,和智能时代需要的集中控制、集中研发快速迭代的架构协作体系的比拼。
在协作分工体系上,主机厂要实现更快的演进。
以理想汽车为例,在刚创业时,李想就想清楚了如何将不同生产力组合起来,掌握更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能在新的迭代中掌握主动权。他很清楚组织要长什么样,几种不同画风的人在一起怎么共事。
这个是非常打动我的,也是我们从早期开始,就连续4次投资他的原因。因为他构建的新组织体系,具备降维攻击的优势。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可能在迭代速度上掌握主动权。
大众的方式,其实相当于失掉了主动权。
汽车产业以前是机械工程师主导的一百年,下一步可能是软件架构师主导的一百年。
需要的人才在哪儿?这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先进的市场在哪儿?可能是中、美会多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认为新汽车公司里边长出新的巨头,出现在中、美市场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余建约:我认为三条线会影响汽车产业的迭代。
首先,能源作为底层驱动因素。让汽车的物理基础发生很大变化。第二,您刚才说的电子的架构,操作系统、云计算,未来的vehicle computer、vehicle OS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会有一些重要的节点。最后,自动驾驶的节点,比如2023年,支持L4的硬件会ready?还是仅有一些车辆在特定场景可以实现L4?
朱天宇:你说的时间点,对于创业、投资来讲都非常重要。
参考触屏手机,苹果2007年出来的,但真正起飞是2010年。因为所有的运营商开始大规模的采购触屏手机。
这些年一直有很多人都问我,蓝驰为什么那么早投理想汽车,中间各种曲折,现在也没做成真正意义上的L4。
李想其实在第一天想的很清楚,要做L4。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市场怎么胜出?怎么以弱胜强,怎么以小博大?
他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中国的市场和美国市场有很大的区别。选择纯电路线,需要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这可能是非常有挑战的。
李想一直在思考,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要怎么拥有周期性的造血能力,才能在未来有能力去实现L4?
所以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增程式SUV产品。
余建约:你怎么看乘用车或者其他场景L4的时间节点?
朱天宇:L4需要基础设施和全链条的良好配合。这和中国现在的新基建也相辅相成的。如果说信息高速公路是二维,新基建则是更多维。
所以,对于蓝驰来讲timing很重要,人才供给也一样。基础设施、高精地图、5G、包括传感器的成本进一步下降也很重要。
3.渐进式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更高效
余建约:自动驾驶现在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直接做L4,恰好滴滴也在大规模推他们的Robotaxi。还有一条是现在理想、特斯拉、小鹏在做的,是另一条赛道,从L2、L3、L4,逐步向上迭代。您怎么看这两种技术路线?谁能胜出?
朱天宇:市场足够大,大家都有努力的空间。
滴滴是国内视角最全面,可以借助运营体量,了解主机厂的视角。可从整个出行网络的视角看载具应该怎么去匹配,也有自动驾驶智能的视角。
另外一条线,就是像特斯拉或者理想这样,单车智能,自己闭环去训练这个智能,通过规模,看能不能变革载具。这肯定是最先进的,因为它的迭代速度会更快,这是稳定的,从创新的演进速度来讲,也更有效率。
对于理想汽车来讲,更大的视角是,把销量做上去,把智能的模块做出来。目前,理想的销量应该是领跑厂商之一,而且增长速度极快。
最终,相信大家都是眼见为实,谁先实现效率跃升,谁就是最有说服力的。
如果看Tesla的股价走势,一度和产能爬坡的跌宕起伏近乎相同。但当智能化体验开始带领Tesla销量一骑绝尘的时候,市场好像才恍然大悟。但其实胜局已定,因为智能化体验背后的软硬一体的自研壁垒已俨然竖立。
资本市场之前低估Tesla还是因为销量。但和传统⻋企不同的是,Tesla把销量带来的造血能力,都不遗余力的投入在研发路线上。现在Tesla股价高得惊人,这代表了市场的狂热预期,也代表了资本市场对勇于创新的奖赏。
我们觉得中国的造⻋新势力可能还会在市场上经历这样的恍然大悟,但希望这次用的时间会少些。
余建约:出行市场的终局,从B、C端市场两个角度,你们怎么看?
朱天宇:终局很考验想象力。
我觉得之所以愿意跟李想一起往前走,也是看到了他对终局的构想。包括我们跟王兴交流,为什么他也选择连续投资理想。
第一,团队非常务实,符合中国国情,就是不要想太多,要聚焦。
第二,从技术路线上选增程,因为充电桩在中国有困难。
B端要考虑监管问题,比如怎么能把司机减掉。另外,运力怎么更高效调度。所以讨论终局的话,要把载具切入到对未来的交通规划去想。当空间数字化进一步得以实现,每个人出行的轨迹从时间维度上有更确切的认知的时候,才可能更好地去把一个城市应该拥有的这种交通方式和交通载具的分布弄的更清楚。
C端一定是关注出行的效率和体验,比如成本低一些,出行时间少一些,是自己独处,还是和跟别人一起,体验、效率和成本怎么平衡。
4.计算平台演进的动力是提升“效率”和“体验”
余建约:汽车日渐成为数字产品,未来的汽车不只是单一移动工具和移动空间,还会成为一个智能终端、算力中心。未来汽车数字化会怎么演进、生态会怎么样、交互会怎么样?
朱天宇:直接的类比就是PC、手机。
汽车的数字化其实本质上,先是它自己的运动控制能力,它自身的数字化,同时它其实作为一个传感器,作为一个延伸人的感知和运行能力的载具,它跟人的“衣、食、住、行”各方方面都将产生连接。
比如说美团,他现在弄个小车在路边运外卖,跟“食”相关的。
未来,在车的这个空间,可以做一些以前做不了的事,这是可能的。由于智能车的能力非常强大,其实他可能提供你在其他办公空间里不能提供的一些支持、赋能,做一些原来干不了的事。
另外,它和城市的互动、智能交通的互动,他对人的不同场景,不仅是“衣、食、住、行”,还包括和你的办公、生产工作的场景产生什么样的融合,这里可以畅想的空间很大。
余建约:所有人都在寻找下一代的智能终端。我认为这个设备一定是基于下一代的计算、通信和交互。如果下一代的计算是AI计算,芯片是AI芯片,通信是5G和6G,交互是AR和VR,这些技术会不会融合在智能汽车中?
朱天宇:这是整个VC行业都在关注的。因为每一次交互界面的迁移,就意味着几十亿用户注意力的迁移,注意力的迁移意味着一个大的生态的出现。
我们会对下一代交互界面可能的一些技术栈都在做一些拆解。比如交互界面是什么?输入、输出新的方式有哪些?VR、AR是一种,声音是不是?动作是不是?表情是不是?
车的算力也很强大、数据的交互也非常多,在这个场景里做一些关键任务的时候,到底能不能给大家更好的体验?实现空间数字化的信息从哪里来?高精地图够不够用?AR Cloud呢?
这些基础设施就算有人愿意投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的不断迭代。有这样能力的创业公司,必须要有阶段性的造血能力。
我们之前投了一个公司叫Wayz.ai,通过为所有的IOT设备提供高精定位服务,建立庞大的空间数据库,有助于帮我们勾勒我们现在看不到的数据。
像理想汽车,这么多人在路上开,生成的空间数字化数据,将能够带来非常多好的体验。如果说和AR最重要的交集的话,汽车座舱是一个封闭场景,有助于一个应用一边赚钱、一边赚数据,有造血能力,能把你的技术养到成熟。
余建约:你们怎么看汽车计算架构里的演进?决定计算架构和操作系统演进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可能找到汽车数字化最终走向哪里的一种思考方式。
朱天宇:还是可以类比PC、手机的演进。你如果攒过机就知道插卡式的主板,但之前主板不是长这样的。
至于计算架构演进的动力或者方向是什么?我觉得其实可以从李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上找到借鉴。
李想称自己为一个架构师,他在做两件事,一个是效率、一个是体验。体验面向用户;效率面向生产制造过程。最终总是要有人买单的,C买单是为了体验,B买单是为了效率。
所以,整个架构、迭代、演进的动力,就是效率和体验。怎么让体验能够更好的迭代出来?让生产协作体系、软件硬件工程师能够面向用户体验做更高效的迭代。
5.汽车创业机会可借鉴PC供应链
余建约:从投资的视角来看,这个产业还有哪些创业机会?
朱天宇:整车可能timing有挑战了,起步的时间点已经决定了你是不是在这个局里。
但是,跟整个链条相关的优化,汽车电子的重构、数字化的过程,智能座舱和交互相关的输入输出的需求,依然有很多机会。作为参考,可以去看看PC产业链里出了多少上市公司,或者说苹果的供应链里出了多少上市公司。
蓝驰更多会下注那些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在这个产业链条里是增量,不是存量的机会。
另外,从长远看,当车的智能座舱或者数字化交互界面有了一定的生态的时候,结合刚刚说的“衣、食、住、行”、办公,有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可以率先冒出一些应用。但这个机会对于载具的依赖性要求比手机会高一些。
余建约:为什么有那么多唱衰理想的人?很多TMT的VC,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投得并不好。当时有那么多标的,你们能够命中理想?
朱天宇:这和蓝驰创投的核心投资逻辑相关:我们始终认为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从供给侧来讲要解决需求。
算力、算法这些都是供给,需求在哪儿、场景在哪儿?对场景是不是了解?了解场景才能对需求有洞察,在需求的洞察之下,你有一些约束条件,在约束条件下,找到你的创新点才是有价值的。
很多ADAS公司见我们都说,这个感知可以做到这些,但是到底怎么解决问题,却不能够闭环。
我们觉得这样不对。再明星团队、再先进、再得奖多、跑那么多分,不能闭环解决问题,就会给创业团队打个问号。
这样的经历迫使我们去看整车,尤其是新造车,现在市场上的这些项目,当时几乎都看了。
真正按照我们刚才说的,闭环的解决问题的,真正把场景想清楚、需求洞察想清楚,包括这个问题、挑战你怎么去解决?只有李想给我们的答案是最清晰的:
第一,中国是不是可以做充电桩?中国的城市规划,人均土地面积,电网基础,能支持什么量级的电桩分布,能否满足更快捷的充电需求?中国在10年、15年前,互联网copy to china,但是如果车这个事还是一样,会不会有问题。看清楚中国特色很重要,而且还要考虑监管问题。
第二,刚才说的主机厂组织力的问题。不同画风的人在一起怎么能打好这场仗?怎么协作?
每次和李想交流,至少一半的时间谈这个问题。如果他没有花时间去想、这个问题不在脑子里占到重要的位置,是不可能这样去交流的。这决定了这个事到底能不能成,因为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三,李想是一个很注重效率的创业者,资本效率。
怎么用更少的钱能把这个事做出来,而且他不是在吹牛,他已经干了两次了,泡泡第一次,汽车之家第二次。汽车之家这样的成本,融这么点钱做到百亿美金市值,每年再创造那么多利润。
资本市场看中价值创造能力,而不是看市值创造能力。这点上,李想和他的竞争对手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这种价值观和蓝驰一直坚持的价值观是非常契合的。
后面的故事,你也看到了,蓝驰管理的基金连续投了李想4次。因为他不断的把未来的格局看的更清楚。
比如包括把指向终局的技术路线弄清楚,为什么做这个车型,产品为什么选这个价位,什么样的用户需求,技术路线怎么迭代?
比如自动驾驶,这里头关键点是什么?是数据、算法,还是什么?我们非常清楚,数据是一个根,没有云计算何来大数据,没有大数据何来人工智能?
比如,无人驾驶要做corner case的训练,不能只靠仿真,必须得靠更多实测的数据。
我们看到李想在很早就把这些事情看清楚,也想清楚了。
余建约:这些认知恰恰是优秀创始人最核心的。
朱天宇:每次跟他聊完之后都觉得投少了。
从公开数据上你可以看到,蓝驰虽然不是理想汽车最大的股东,但是我们投在理想汽车中的金额,占基金的比例是相当可观的,这实际上是代表了一个决心。
余建约:智能电动车终局中。哪些力量会进来,对包括理想汽车在内的新势力带来冲击?另外,未来可能终局会怎么样?
朱天宇:中国本土市场很大。美国市场,特斯拉很有竞争力。
苹果、华为这些公司,依然有机会后来居上。甚至像谷歌、亚马逊,他们几个里头也可能有一个抽到一张、半张牌。
余建约:整车在C端timing不对,B端是不是还有一些机会?
朱天宇:肯定有,运人、运货两条线。不同的半径也就是不同的场景,从B的角度来讲可能性太多了。大巴、轻载、仓内、仓间,都是不同的细分市场。
场景和需求,对智能的需求从简单到复杂,如果有一个排序的话,这可能就是未来的一个演进路线。这个跟他场景的需求的约束条件是相关的。
比如大家最近看到一些矿山的场景出来,因为矿山希望无人作业,场地里如果没有行人,正常的沿着路线去走再回来,这些就相对简单一点。
所以B端的关键,是创业者对场景需求的理解。
另外,B端的场景中还有“卖水”的机会。包括刚才说的像那些域控制器,都是跟你这个场景要解决的任务直接相关的,这个是定制化,不需要搞通用的、特别复杂的。以及刚才说的那些定位数据,要有智能的数据,这些数据怎么配合,要有一个好的数据基础。
余建约:现在是行业寒冬,为什么还投资一家自动驾驶的初创公司宏景智驾?
朱天宇:看理想汽车之前看了一堆公司,看到很多创始团队的短板是难以落地。
这个团队不一样,创始人是清华的本科、剑桥的博士,在德尔福做过10年,在Cruise两年,然后又被通用收购,在传统车企里面磨合。所以把整个从算法、感知到真正的决策和控制落地路径这个事闭环了。
4年前看的那一波我们没投。现在,虽然创始人也是第三方公司基因,但是他的能力是强很多的,他解决了那些人解决不了的工程问题,不是算法科学家式的出身,而是从主机厂出来,被AI洗礼过,能很好的去满足主机厂的需求。
余建约:它是面向商用的这种自动驾驶的,还是面向C端的自动驾驶?这种商业模式上吸引你的点是什么?
朱天宇:在一段时间之内,会有很多厂商争取在C端的机会。长远来讲,它更有可能持续服务那些做B端的车。他现在能力是给这两类机会都可以,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很强的地方。
他最强的地方就是,他能够很好的去融合这个需求,比如说各个控制器或模组应该怎么去整合;传感进来的数据,宏景可以允许自己选择去融合或分开处理,Mobileye都是黑盒。同时,在算力上、能源消耗上做到更节省,而且是车规级的。
余建约:未来还会有一些自动驾驶类似于Tier 1的机会?
朱天宇:不止是自动驾驶Tier 1,围绕智能化其实还有Tier 1、Tier 2的机会。
或者这么说,因为之前叫Tier 1、Tier 2,是因为之前的协作体系。接下来,其实头部的企业自身集成化会越来越高。这更像之前很多企业服务软件,为世界五百强公司提供一些function的模块,就可以直接用了。
这些公司,有自己的运营体系、研发部门,更像企业服务的部署应用方式,未必是原来Tier 1的逻辑。
5.创始人的认知迭代是公司的天花板
余建约:对在汽车科技赛道创业的人有什么建议?
朱天宇:对于从互联网和TMT行业进来到这个行业创业的人来说,因为汽车行业的专业性,要有非常强的敬畏之心。比如产品周期很长,理解周期意味着什么,视角不一样了,和互联网的迭代完全不一样。
是不是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一些关键点,怎么跟他们去对话,包括这个行业的发展节奏,包括刚刚说的关键节点是什么,甚至调整自己的预期。
比如理想汽车,李想在一开始摸清楚了这个行业的规律,然后对解决这个行业的核心挑战有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有可能胜出的公司,我觉得这个是重要的。
对于行业内的资深从业者创业,需要有商业闭环能力、工程能力、复合能力。我们不能单纯依赖那些算法刷分刷得高的选手。
余建约:成功的创始人都具备哪些显著的特点?
朱天宇:创始人的认知,他的认知迭代速度,就是他的天花板,决定了公司的发展速度。
在这个事上,我们有自己的“三段论”:创业者是不是“知道错、愿意改、改得快。”
知道错这个事情,其实90%的人都刷掉了,尤其是学霸,学霸往往不容易觉得自己错。知道错了之后愿不愿意改?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9%的人又刷掉了。最后,还要改得快。这需要很强的自我认知、成就动机、和高度的自律。
当时做理想汽车管理层访谈的时候,有一个笑话,问李想缺点是什么,他们说李想最大的缺点就是迭代太快。
认知迭代是创始人中很大的区别,至少我们说投A类选手,A类之上还有S级选手,主要就看这个,认知迭代的速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