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作者做了一次行业分享,线上有热心朋友提出了以下问题,我感觉这些问题比较有普遍性,所以单独摘出来做个回复。本文作者——有才有品的辛巴酱 米拿凯特。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5G汽车对硬件的要求及量产可行性如何?
答:如果仅仅是谈论5G TBox的话,这个要求并不复杂,但是现在需求并不旺盛,以现在的车载应用,4G TBox足以应付,况且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如果现在就宣告4G设备生命周期终结,从成本角度看也是损失的。
5G的更大价值,我认为应该放在C-V2X的大背景下来考虑。随着各地的智能网联示范区如火如荼的建设,这部分的需求会逐步清晰。但一定不仅仅是车上来个OBU这么简单。
2、什么是车联网?价值何在?谁是目标客户?谁为车联网买单?商业模式是什么?现在有哪家车联网公司可以确定长期盈利的?
答:这个问题很难逐个去回答。我的观点很清楚,如果把车联网当一个功能来做,那么必死无疑。在所谓汽车新四化的CASE里边,Connect是个基础设施,是汽车行业未来所有想象空间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车联网的价值。
3、当今时代,车联网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技术体系还是运营体系?
答:车联网是基础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来考虑汽车行业、汽车产业应该如何找到新的价值。
4、车联网除了作为自动驾驶两种路径之一,还有哪些额外价值?或者说如何更好的商业驱动?
答:首先,其实所谓自动驾驶的两种路径,在我看来更像是两个阶段:自主式->网联式,当前大家都在做自主智能,而网联式智能则是高级阶段,这样来看,可能更加合理一点,而在智能网联汽车这个词里边,智能与网联之间并不是and的关系,应该是个递进的关系。
至于额外的价值,定性的说,行业数字化,数据业务化,会带来整个行业的巨大变革。
5、请问“软件定义汽车”,您认为其中的“软件”具体指的什么?我们在其中扮演哪个角色,提供什么产品或者服务?
答:简单来理解,软件定义汽车,就是把过去完全由硬件来提供的那些功能和特性,改成通过软件来提供。比如举个例子,在传统的思路里边,想做个司机疲劳监测,可以上个DMS系统,会装个摄像头,再配个处理模块来负责运算。如果按照“软件定义”的思路,就是,车内会有摄像头,车上也会有计算的平台,摄像头按照软件的要求捕捉数据,计算用户是否疲劳驾驶。而且,未来,这个摄像头可能还可以用于其他用户,比如人脸支付,这并不需要增加硬件,而只需要改写软件即可。
在“软件定义汽车”里边的“软件”,更多的指的是智能化相关的这部分软件,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这一部分。目前在车机这一块儿走得比较快,但这还远远不够。
6、用户在使用车联网功能后,满足哪些痛点才能让用户有意愿每年续费?
答:我很赞同一个观点就是,“车是车联网的杀手级应用KillerApp”,所以,真正能够吸引用户付费的,是车辆智能化的那一部分,采用付费订阅的模式,目前来看这是成立的。至于其他的联网服务,现阶段大家都还是在探索,还是想办法先服务好用户,改善体验,然后再谈怎么收费的问题。
7、现在车企都在找互联网公司合作,甚至组建合资公司开发现智能网联业务。这样的问题有几个:第一,文化底蕴不同。汽车公司讲稳,讲安全互联网公司讲试错,快速迭代。这两种文化容易冲突;第二,数据所有权。现在数据收集越来越多,数据权其实是客户的,但是车厂和互联网公司都想拥有。而且现在数据变现都有难度!但至少两边都想把数据抓到手中,容易打架!但车厂都明白它们如果不做运营和服务,就会沦为代工厂!雷总怎么看车厂和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前景?分工?主导?
答:在整车厂与互联网公司的这个竞合体系里边,我认为是合作远远大于竞争,合则两利,争则两败。确实存在汽车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文化与思维差异或冲突,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行业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汽车行业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汽车人需要更多学习互联网人的用户价值思维,学习如何服务好用户,从以车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里边。当然制造业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安全的要求、质量的要求,这一点需要被尊重。
数据是个有点敏感的话题,所有权需要被尊重,但是产生更多价值也很重要。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发挥价值甚至产生新的价值,才能成为资产,否则就是单纯的成本。互联网公司很擅长数据运营,既有模型,也有经验。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先探索能不能更好服务用户,产生更多价值。
所以,我的观点很清楚,合作是主旋律,各自做好自己擅长的那一块。这需要合作的双方、多方都拿出更大的智慧、勇气和长远的眼光。
8、吉利的亿咖通、长城的仙豆、奇瑞的雄狮,雷总评价一下这样的模式呗~怎么和后续BAT共存,竞争还是合作?变成平台公司和AI公司两种模式?
答:近两三年,行业内确实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其他包括像长安、广汽,等等,大家也都做了类似的尝试。
从汽车行业来说,主机厂自己向上游走,投资做供应商的事情,不是新鲜事儿,国外像通用做德尔福、丰田做电装,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国内,在智能网联的事情之前,也有不少。其好处,简单来说,一方面,能采用更灵活的机制,更好的激励员工;另一方面,未来也有机会成为行业供应商,获得更多的收益。
具体到车联网、智能网联的这个方向上,可能每个主机厂做子公司的出发点不完全一样,但有一点比较类似,它们真正要取代的,并不是BAT,而是TSP。跟BAT之间还是合作大于竞争,毕竟,互联网公司的生态能力是行业通用的,单一的主机厂或者主机厂供应商自己去做,单论成本这一项就很难做下来。
从更长远的方向来看,主机厂自建供应商也是个好的试验田,可以更好的探索合作模式,吸收外部的有效经验,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至于具体成为平台公司还是AI公司,如果我来决策,会比较倾向于向AI公司方向来走。
9、未来无人驾驶的商业模式,雷总可以介绍下吗?
答:简要分析一下。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之后,共享出行是最大的受益方,因为司机这个职业被取代了,这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大量节省。但在无人驾驶时代,私家车可能还会存在,去满足用户的私密性、个性化移动空间的需求。
至于移动房地产、新零售这一块,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多,但是现在谈这些还早,起码到L4以后吧。
10、请问雷老师,怎么看待MirrorLink?它和CarPlay以及AndroidAuto的主要区别,联系,以及优劣势?
答:首先,MirrorLink与CarPlay、AndroidAuto并不是一个类型的方案,到目前为止它也仅支持在安卓手机上边运行。其次,建议去看一下CCC的网站,看看有多少手机支持MirrorLink。
11、华为会不会颠覆车联网?
答: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华为是一个重要的增量,和变量。无论是芯片、通讯能力,包括华为的鸿蒙系统,都为行业带来了新的选择,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这一点就更有价值。华为在ICT领域的能力,在C-V2X的领域,会有重大的价值,这一点我相信也是行业的共识。
至于“颠覆”,这个词在车联网的这个方向上已经很难了。
12、雷总,能否分享下怎么看待后装乘用车车辆网的应用场景和机会?
答:这个问题,如果放在5-10年的时间长度里,我认为还是有足够市场空间的。毕竟我国目前还有2亿部乘用车,而据今年一季度的统计,也只有大概41%的新车预装了4G TBox,而国家又取消了机动车强制报废的政策,这意味着,未来5-10年时间里,还有大量的未联网车辆在路上跑。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后装市场还有些需求。比如我见过一个网约车司机,他告诉我说他是自己花钱去汽配城装了车机,说是通过车机抢单更快。既然有需求存在,那么市场就会存在。
13、请问车联网优势是将汽车变为车机,还是将汽车作为道路交通出行“快捷、方便、安全、经济、舒适”的从A到B更应该?
答:通过联网手段,让车辆更加智能,让车辆融入到大的Mobility Internet里边,成为整个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车联网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