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 大咖对话新基建第二期:新基建,新在哪里?
对话嘉宾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
吕本富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网络经济和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数字基建是由大量的科学家、企业家和知识网络支撑的
我们看到的只是疫情期间经济社会运行的结果,它背后的支撑是数字基建,数字基建与传统基建的重要区别在于,数字基建是由大量的科学家、企业家和知识网络支撑的。我们今天能享受的每一个应用带来的便利,其实都是过去五十年来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知识积累。原有基于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正在向赛博空间、数字空间切换,进而给我们带来工作生活极大的便利,这是数字基础设施带来的社会价值。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疫情完全结束我们是不是要回到之前的状态,许多不再需要用比特引导原子?疫情结束后如何能使用许多基于数字化的新业态,如在线学习、在线办公、在线会议、在线医疗、在线签约等,能继续保留,从一种非常态转化为一种常态?
我们可以大胆提一些建议,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以后中小学20%的学校教学活动必须在线上完成,50%的各类K12辅导班的课程必须线上完成;比如,国内三甲医院评审标准中是不是补充一条:50%的流程必须在线上完成,到医院看病直接进诊室,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我们需要通过建立一套强制性的管理评估体系来实现比特引导原子,提速新基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使得大量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替代,降低了每个企业、每个组织、每个人的创业创新门槛,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的意义不只在于实现了社会“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提高,更在于重构了各个社会基于“增量”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家精神的规模化崛起。
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底层之上是我们过去十年最熟悉的各类数字平台,或者叫数字商业基础设施,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平台、支付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公共出行平台、文化娱乐平台等。这次疫情,大家已经感觉到它的作用价值,但它还会继续延伸两个特征,一个是继续下沉到五六线城市和农村去填补社会鸿沟,从而使其变成一种普惠化的服务;同时扩展到包括一带一路建设的更大范围。另外一个延伸的特征就是利用区环链技术提升信任。
新型物理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上面还有一层是新型物理基础设施,其实是现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融入传统的铁路、港口、公路、电网、城市管网等传统基础设施中,推动着传统港口、机场、高铁的数字化改造,成为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新型物理基础设施。这就是比特引导的物理世界。服务于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数字基础设施,最终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数字社会新时代。

新基建以云为核心,不能走传统IT建设的老路
我认为,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三方面建设的恰当组合:硬件、软件和人件。
底层的硬件建设:新基建和传统基建有区别也有共性,那就是都需要有一些硬件,比如说数据中心。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的数据中心,它是面向云计算的大数据中心。
底层硬件之上是软件和数据:一个是云计算,一个是数据,服务于人的创造力、知识模型和各种APP运行,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向上承载的是知识和创造力。
最上层是“人件”。人件包括三部分:一是企业家精神,尤其借数据这一生产要素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创造新模式;二是知识生产者,包括科学家和代码工程师;三是知识网络。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共识成本、知识集成是跨界融合的难题。这几年在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进程,我们在一线实践中的重要体会是,跨界融合最大的成本是共识成本,实现跨界融合最大能力是知识集成的能力,就是知识网络的建立。工业、农业、服务业怎么运用数字技术底座,在人和人之间去集成一个跨界的新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生态,这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总之,新的基建设施建设,要实现“硬建“”软建‘“人建”恰当组合。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环境,数据是关键要素,真正产生实质变化的是在“人件”的创造力上。
一讲到基础设施,很多时候更多的是考虑投资的价值,传统的铁路、公路、港口,包括传统计算中心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有多少,这个非常重要。但我们今天讨论新基建的时候,仅仅关注对经济拉动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关注新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数字红利。
这种数字红利,更多的是怎么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怎么激发企业、医院、学校每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具企业家精神的人的创造,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议题。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家们,只要你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设定目标、整合资源,能够产品、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市场开拓上有创新,就是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这种企业家精神的群体不断涌现,才会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全球著名的技术经济专家麻省理工学院布莱恩约弗森曾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幂律经济:资本、劳动和创建》,提出一个时代命题:数字经济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21世界资本》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说,工业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资本,资本收益率会超过劳动的收益率,工业社会几百年来贫富差距在拉大。数字经济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最具创见的思想以及具有这种思想的人。
数字基础的价值,在于能够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不断激发创意的产生,不断激发创造力迸发。当人的重复性的工作,包括是体力和脑力不断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所替代,人们有条件也不得不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是数字基础与传统基础设施的重要区别。
数字基础设施可以低成本复制,更高效地支撑经济社会运行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一个区别,就是可以用更少的投入,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数字基建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从后向拉动效应到前向数字红利。中国由于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以构建一个更加便捷、大规模使用的数字商业设施,可以低成本地复制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个人、企业和政府的需求。线上的效率是传统线下效率的4倍。2005年中国每千人零售营业面积只有18平方米,美国是1105平方米,但是在数字互联网的时代,每1元的投入在零售领域能带来的销售额,线上是49.6元,而线下是12.5元。互联网、电子商务,使得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整个投入产出比更高了,用了更少的基础设施的资源,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这是它的数字红利的效应。
国际咨询机构BCG曾做过分析,由于互联网支付及移动支付的出现,2011-2020年中国减少1万亿元对各种移动支付、金融支付的基础设施的投入。2011年万人POS机的拥有量,美国是中国的8倍,人均银行卡拥有量是中国的8倍,而今天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是美国的80倍。中国用了更少的传统基础设施,更多数字基础设施,创造了更好的经济社会的价值。这就是数字基建的价值。移动支付在这次疫情期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数字基础设施的价值,要重点关注数字红利
美国有个大学做了一个有趣实证量化实验研究。他们给参与实验人群每个人的账户上打1000美元,要求参与实验者不能上Facebook、Google等网站,如果试验期间登录这些网站了,之前发放的1000美元要收回,再把测试标准提高到2000美元等继续测试。最后的结论大概是,一个美国中等活跃用户:放弃使用YouTube等流媒体一年的平均费用1173美元,停止使用搜索引擎平均成本17530美元,欧洲学生Snapchat一月估值是2.17欧元,领英1.52欧元,WhatsApp536欧元,推特的价值为0。
工业时代有交易才会有消费者剩余,而数字时代搭便车的人很多,没参与交易的人也可享受红利,从而节省了很多成本,这叫非交易者红利,非交易者搭便车带来的便利性,我们就称为数字红利。
数字红利的量化分析的基本规律是,数字平台的数字红利差不多是其市值的两倍。用传统统计模式确实是低估了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带来的经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