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9 iPhone 3GS 发布时,没有人预料到智能时代会如此快速到来,并在十年间彻底改变人类世界:支付宝消灭了现金、手游打赢了dota、美颜成为刚需,微信成为了生存方式,手机成为了肢体延伸,所有人都是在线的数据......
2019 年,我们隐约又看到了另一场变革的开始:以创新之名,以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之名。但正如 2009 年,我们想象不出微信、想象不出抖音、想象不出王者荣耀、想象不出音乐视频在线、想象不出云服务....
对于下一个十年,关于汽车的未来,我们同样是缺乏想象的。
我们只知道,改变开始,风暴降至,人类世界再次站在新的大门前。
在 2020 将至,下一个十年开始前,我们刊发常岩的一篇文章:电动2020。
这是关于新世界的一个想象,而更多的想象,我们坚信依然在路上。(电动星球蟹老板)
————————
电动2020
文/常岩
2019年最后一天的北京有风。雾霾虽走,但严寒又来,躲在暖和办公室中又看着蓝天的各路朋友们,也都纷纷在朋友圈中留下感言,有的在2019不想走,有的在2019不想留。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重新想起马克思哲学那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电动汽车的冰与火,在2020年,一定会是凄厉中夹着歌。
一、特斯拉的威胁还大不大
12月30日,特斯拉在上海工厂交付了第一辆国产版Model 3。可能是之前讨论太多引发的麻痹,真正狼来了的时候大家反而波澜不惊。兵临城下之时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前夜的引而不发。
2019年,中国电动车品牌在产品力层面取得的两个最大成就,是基本上在续航总成绩上接近或者部分超过了Model 3,以及几乎标配了看起来功能项都差不多的L2级别ADAS系统。
这两点,恰恰对应的是与特斯拉概念捆绑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两个关键词。
而大众消费者对技术领域的创新,向来是“我有你无”听得懂,“体验优劣”说不清。这些,都让我身边的很多厂商和消费者都产生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特斯拉的产品力也就这样了。
但很少有人强调,现在被反复拉出来挑战的Model 3,诞生于2016年的3月31日。
Intel曾经有一个“Tick-Tock”战略,如同钟摆,一下调整架构,一下调整工艺。
特斯拉这两年做的事情,仿佛也进入了这样的钟摆世界,之所以今年大家的注意力被各路Giga Factory所吸引,是因为特斯拉专注提升在产能和工艺流程上的标准。
而2020年,恰恰又到了马斯克所说的“每12-18个月出现一次产品技术大跃升”的关键节点。
在几乎无需硬件大改的情况下,几乎可以确认会有的改动就包括100kWh的电池容量升级,以及FSD能力的充分释放,这意味着Model 3车型可能在明年NEDC续航突破850,并且具备(现在已经开始具备)包括智能召唤、识别交通信号标识等在内的城区驾驶辅助能力。
最让竞品绝望的是,这些能力都严重依赖硬件能力上的超前和软件能力上的积累,非供应商可以买也。
这还不算已经板上钉钉的Model S/X的三电机驱动、即将发布的Model Y的全新车身架构等。同时,还需要警惕的一点是,Model Y正式进入国人最喜欢的中型SUV市场区间,以往很多人毙掉Model 3的最后一个理由“空间”也不再是障碍。
我第一个大胆的结论:2020年再不加大在核心技术能力上投入的中高端品牌产品,很可能会被特斯拉的产品用脚踩在脸上在地上摩擦。
二、次豪华的空间还有没有
12月19日,爱驰U5全国上市,12月30日,天际ME7首台量产车下线。这两位和还未量产的拜腾一道,曾被视为2020年最值得关注的造车新势力品牌。
而他们想要争取的区间,可以被视为是“次豪华”空间:
主流品牌已超,一线豪华未满,在传统豪华品牌相对入门级的价位,布置上自己的旗舰产品。这一区间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毕竟中国车市的消费升级已经成了大环境中稳定增长的亮点,而追求性价比又是中国消费者永生不变的话题。
更务实点说,更高的售价也容易掩盖新品牌在成本控制上的先天不足,并用更高的毛利来为公司尽快的带来先进。一时千军万马齐齐云集。
在这一战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股势力。
其一,造车新势力的新创品牌,从一开始就说明了定位这一区间;其二,已经立足的豪华品牌与传统自主品牌之间的联姻品牌,正好填补“父母”当中的价格空白;第三,自主品牌的高端子品牌,总觉得世界这么大,应该向上看看。
先说第一派。如前文矛盾一论所言,“新”可能是能让他们成功的法宝,也可能是会让他们致死的毒药。为了抢占技术传播的先机和为融资准备足够的粮草,新势力的发布会节点和形式也越来越像消费类数码靠拢,但与科技产品今天发布,下月开卖行程鲜明对比的,是汽车行业从亮相到交付动辄数年的时间等待。
而不断搅动着这段时间空白的,除了一座座钟表的表针之外,还有着国家政策和消费习惯的这两双无形之手。导致的结果是,等待车辆交付之时,市场环境早已不是发布时所幻想的那样。而更为可惜的是,已经有多个新势力品牌不争气的证明了,即便是发布会时承诺的好好的功能点,也极少数能做到交付即成熟的。
在这个一招鲜或许还能吃遍天的时代,可悲的是连一招鲜的都没有。
再说第二派。婚姻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家庭的幸福,妈妈头脑聪明,爸爸身体健壮,我们的孩子一定学习又好体育又强。
很多联姻企业在宣传当中,也是这样写的,妈妈传统豪华基因,爸爸新兴科技列强,我们的第三品牌就是最好的豪华科技产品。
但和爸妈无保留地把孩子养好的根本生物原因还是为了在自己死后的代际传承不同,汽车行业的联姻品牌,从商业逻辑上讲,一旦做大做强了可就是要揍母伤父的,这是整个逻辑的天然死穴。
大家买这样品牌的车一定是希望它能综合父母品牌的全部优点,但最终产品往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第三派,平心而论,这一派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做出一些好产品的苗头的,毕竟家大业大,口袋殷实才能从容不迫。但这一派产品的宿命则在于,说好了要冲击高端,但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配置在升级,功能在增加,品牌档次却始终在低空表演各种特技飞行。
这或许是以制造能力为核心优势的企业的一大问题,重生产,轻运营,方向没问题,思维却不愿同身体一同出发。“次豪华之难”,在于真正豪华品牌的品牌势能太大,而将更高档车型进行成本控制来下放的能力也远超后来者。
我第二个大胆的结论:2020 年想做次豪华区间的品牌决不能满足于做出一辆“名副其实”的车,必须要给予消费者绝对多的价值溢出,让车显得“超值”,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三、车之外的创新还做不做
12月28日,蔚来召开第三届NIO Day,12月31日,李想公布了理想汽车第一个月的交付成绩。让这两件事“强行”拉上关系的,在于两件事的全程运营都落在了自家构建的 APP 上。
自蔚来以降,服务成为中国新造车的必修课,从APP到社区,从加电到保养,各家各户都有着除了名字和Logo之外功能界面都大同小异的用户界面体系,有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有人刚开始就做出来一个“造车新势力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的话,可能会比李斌们最早淘到新势力的第一桶金。
在服务这个领域上,成功者正在享受着因此带来的品牌红利,而失败者还在研究为什么想在APP上卖出去一件附加商品都如此费力。
服务是一道护城河,要不要修建的判断原则只有一个:河的里侧,到底有没有财富需要守候。
对于初期品牌来讲,这些财富是足够的人和口碑,NIO Day之前,我在大巴上同一位蔚来车主聊天,他坦言现在蔚来的服务在财务压力下已经有些缩水,类似换电需要排队和遇小事故不会有蔚来员工到现场处理等等,但它依然承认,“服务好”依然是他买车前听到最多,和买车后最习惯去给别人宣传的标签。
人,成为“服务”初期的落脚点,中期的联结点,后期传播的出发点。
而当下还有很多“新”品牌再用老视角在审视自己与人之间的关系。
此时此刻,如果你进入某家以“智能化”为第一卖点的品牌的APP当中,还能够在几乎每篇文章的下面看到夸赞4S店销售的蹩脚言论。而就在今天上午,还有某新势力品牌在媒体群中突然发出一篇“通稿”,从标题到内文都强行把自家产品和另一款售价翻倍的豪华品牌产品做强行对标。
你们确定这样这样的销售和公关服务,是你们真正的客户需要的吗?
服务并不是需要全而不当,而是需要做好点滴,如果不能提供终身免费充电,那提供免费机场泊车充电可好?如果进口车不能提供终身免费质保,那保证常用维修备件国内实时有货可好?
而这些事情,都是需要公司员工,甚至是公司领导去亲历亲为的,但据我所知,电动车品牌高层开自己车的甚至就不是很多,遑论有空去体验下行业内其它品牌的产品。
无数老板在发布会上阔论自家的服务就是“重塑车与人的关系”,但请从重自己品牌与客户的关系开始。
我第三个大胆的结论:2020年所有品牌都会意识到服务“虚实”带给消费者的巨大差异,以及开始或主动或被动转变姿态开始思考如何来运营与活生生的人的关系。
2020年在我的印象中,曾经是个十分遥远,又十分科幻的年份。
它马上就要来了。
常岩写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