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抗抗,清华大学2004级汽车工程系本科、博士,期间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拿到本科第二学位。博士毕业后就职上汽乘用车功能安全工程师,2015年选择自主创业,目前为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单起自燃事故,很容易被时间淡忘;但是,一个月内接连不断的七起事故,就很可能酝育出巨大的危机了,电动汽车似乎要迎来危急时刻。
最近的这七起事故中,特斯拉Model S三起、蔚来ES8两起、荣威ei6一起、比亚迪e5一起[1]。特斯拉不仅在次数上占了“半壁江山”,事故后果也最严重。令人奇怪的是,比特斯拉的次数少、后果轻的蔚来汽车都急得像火盆上的蚂蚁了,为啥特斯拉却如此淡定、至今都未解释事故原因呢?
也许是因为,特斯拉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阵仗,所以并不是很慌。在2013年的接连三起Model S自燃事故,使内忧外患的特斯拉进入了真正的危急时刻;而马斯克一连串的应急措施与公关方法,将危机巧妙化解。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也许对最近这次接连自燃事故也有所借鉴。
2013年六周内三起Model S自燃事故
2013年10月1日,美国西雅图的一辆Model S撞击到路中央的金属物体,在车主安全靠边停车后自燃起火;10月28日,墨西哥的一辆Model S撞击、穿过了一道水泥墙,最终撞在一棵树上停下来,在驾驶员离开之后几分钟后,引发了强烈的自燃起火;11月6日,美国田纳西州的一辆Model S的底盘与掉落地面的拖车挂钩挂机后自燃起火[4]。
▲图片来源[1][2]
这一串自燃事故的时间点非比寻常。就在三个月之前,特斯拉刚刚拿到了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为其颁发的五星级安全评级。本以为是苦尽甘来、尽不可挡了,结果闹出了这么一串黑天鹅,两个月内股价从191美元跌至121美元,市值缩水80亿美元[3]。
这3起事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撞击后引发自燃。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只有第二起事故是严重的碰撞事故,起火自燃情有可原,即便是燃油车也难以幸免;但是第一件与第三件就难以接受了——在道路上开车,难免有小的磕磕碰碰,如果这么小的撞击都会引发自燃,那谁还敢开电动汽车?
第一起事故后,NHTSA认为这可能是偶然事件,决定不对特斯拉进行调查。当第三起自燃事故发生后,舆论已经炸开了锅,倍感压力的NHTSA决定对特斯拉展开调查。若调查结果显示Model S存在严重安全风险,必须召回的话,那将给刚有点起色的特斯拉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这危急的时刻,特斯拉的掌舵人埃隆马斯克是怎么应对的呢?
特斯拉的应对措施
事故后的第3天就详尽地、形象地公布事故情况,给人一种开诚布公、毫无隐瞒的印象,这种诚实公开、直面问题的态度给消费者带来解决问题的信心[5]。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埃隆马斯克的这篇情况说明:
✔现场情况描述清晰:高速行驶时碰到大块金属,特殊形状带来的杠杆作用产生了25吨的峰值冲击力,这么大的力足以在四分之一英寸护甲板上打穿一个直径三英寸的洞。
注意“杠杆作用产生了25吨峰值冲击力”这句话非常关键,在逻辑上承上启下,将护甲板受损的后果合理化;表述方式上也很有技巧,受教育程度再差的群众,也能瞬间理解“杠杆作用”与“25吨”这俩词的含义吧?这给人一种感觉,他是在努力地传达信息,并非被迫搪塞了事。而今年这几次自燃事故企业方的事故说明,是否也一样清晰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一下。
✔强调生效的安全措施:碰撞后车主按Model S警示安全停车并离开,未造成人员伤亡;由于阻燃设计,电池包的16个模块只燃烧了一部分。这说明特斯拉是设计了安全措施并生效的,而并非没有考虑消费者安全。
消除严重误解、缓解恐慌情绪:事故后,消防队表示锂电池起火tm太难扑灭了:扑灭之后又重新着火;再喷水似乎助涨了火势,最后换了干粉灭火器好点,还是没完全扑灭。美国群众看了肯定恐慌:水和干粉都扑不灭,这是三昧真火还是天照啊?
事情可以讲清楚,非理性的恐慌一旦传开,就不太好控制了。马斯克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强调:这是由于灭火方法错误导致的,若方法正确,锂电起火也很容易扑灭。
✔公布当事人的态度:特斯拉公布了事故车主的邮件原文,他在邮件中表示:“车辆遇到了极端条件才产生事故,网上的图片夸大了事实,我仍然是特斯拉车迷,以后还会继续开特斯拉,你们的快速响应消除了我的疑虑,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对了,还提供给了我一个白色代用车[5]。”
当事企业自说自话,不管多么诚恳总会有人质疑。如果能加上当事消费者的佐证,对平息舆论肯定是帮助巨大。
✔与燃油车起火事故对比:马斯克说,此次事故燃烧的能量仅占燃油车事故的1%,而且从统计的角度燃油车的起火事故率是电动车的5倍。言外之意,为啥偏偏关注我呢,你们这些媒体好没有良心!
关于这一点,其实争议巨大,容易招黑。要正确评估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自燃安全风险,不能仅从燃烧能量、事故率这两个指标入手,这是非常片面的。马斯克敢这么讲,与企业形象、舆论风向有关,也与他自身从不轻易屈服的性格有关,其他企业可不要轻易学啊。
这一连串的操作,简直可以说是公关教科书了! 然而,如果仅在公关层面耍耍嘴皮子,不从产品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那接连发生事故怎么办呢?
特斯拉的反应非常快,在被NHTSA宣判它要为事故负责之前,就已经实现了电池护甲的设计与生产。新设计的护甲由铝条和钛合金制成,可以有效地抵御异物撞击。针对美国人喜欢看暴力机甲的特点,马斯克针对还做了护甲碾碎拖车钩、土块、电机的视频,这公关手段不得不服啊!

▲这是一个GIF[6],碾碎拖车钩
从2013到2019自燃依旧,诱因不同
与2013年的特斯拉三起事故相比,从现象上来看今年的几起都像是“静置自燃”,事故原因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也不能怪蔚来的解释让人不能信服,就连特斯拉的反应也十分缓慢:距离4月21日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公布事故原因。
在之前的文章[7]中我曾有推测,有可能是超充引发了电芯的缺陷,在一段时间后进而导致了热失控。最近又偶然遇到一个佐证:特斯拉有可能最近升级了超充功率[8]。

▲图片来源[8]
强调,以下为推测:如果事故前这辆Model S恰好使用了新一代超充,而且恰好是在低SOC下充电的,那很有可能是超充的罪过。当然,这并不是说超充有问题,更大的可能性是充电时错误地估计了车辆的老化程度或老化模式——让年轻人跑个百米轻轻松松,但让60岁老头去跑估计骨头就要断了啊。
上海嘉定的蔚来ES8事故肯定不属于这种情况,因为这是新车新电池。蔚来解释这与多次复充有关,因此在查明原因之前,先将其他蔚来车辆的SOC上限调整为90%。虽然没有明说,但还是会诱导大家的思路:事故与多次复充到100%SOC有关。若主要原因真在于此,那技术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至于用户看到这个解释是否真的信服、真的放心?有待观察。
总之,从2013年到2019年,虽然自燃事故依旧,但诱因已大相径庭。这恰恰说明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技术正在进步,而非停滞不前。
追溯历史,是希望对今天有所借鉴。然而,追溯历史又是一件枯躁的事情,费时费力。在此我推荐一本新书《特斯拉传》,它把讲故事放在首位,以较短的篇幅概括了特斯拉的发展历史,避免长篇累牍给读者带来负担。特斯拉的相关传记不止一本,个人认为这本是阅读成本最低、收获最大的一本,十分推荐。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189535
[2] https://www.pingwest.com/a/22885
[3] <特斯拉传>Hamish McKenzie著,牛小婧译
[4] http://www.diandong.com/news/14312.html
[5]https://www.tesla.cn/%E5%AF%B9%E5%A4%96%E5%8F%91%E5%B8%83/%E5%85%B3%E4%BA%8Emodel-s%E5%A4%B1%E7%81%AB
[6] https://www.tesla.com/jp/blog/tesla-adds-titanium-underbody-shield-and-aluminum-deflector-plates-model-s?redirect=no
[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1156142/answer/659234230
[8]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980680
文|张抗抗
图|张抗抗网络及相关截图
2030 Mobility Research Laboratory 中国首个全部由博士组成的 汽车新出行深度研究组织
·
大出行领域博士群 入群渠道 知乎私信ID:鱼非鱼 邮箱:mrl203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