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北京时间11月17日下午,Tesla在美国Fremont总部举办了Semi纯电动卡车的发布会。在发布会即将结束时,Elon Musk出人意料地发布了一款名为Roadster 2 的概念跑车,并公布了这台车的一些令人惊愕的性能参数,在汽车行业内外引起了轰动。在知乎平台上,很多业内人士对这台车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本期绿芯之友转载其中几篇,供大家参考。
先说结论——
1、要实现2秒破百,千里续航(和万牛扭矩),是现有技术经过三年产业化可以实现的范围。
2、但要把这些参数放在一台量产的性能车上,实现车规的各种要求,甚至有hypercar一般的动态表现,现在看来还有些匪夷所思。

以下是个人在看过发布会之后的一些想法。
01
靠不靠谱?
不怎么靠谱。给人的第一印象,特斯拉开始用一些理论数据和轮端扭矩来进行宣传。难道是Model 3可怜的产能,让Musk不得不给资本市场交一份作业?
电池方面——首先,这样的加速意味着惊人的功率和电压要求,用现有的21700电芯串并组合,一定会变成一个怪物一样的电池包。这个电池布置下去,留给乘员和其他结构件的空间,无疑会非常捉急。
后来无聊用现成的21700电芯的乐观参数估算了一下,在225串50并的情况下,电压在800V左右(电机匹配容易一些),0-100mph冲刺过程的平均放电倍率在2.6C左右(可以接受),拼命轻量化并干出一个1000V电机系统的前提下,以现有技术还真能做得到,就是布置下去之后比较捉急。预估电池重800+kg左右,车重2100+kg。
惊人的1万牛米——从事过车辆布局选型的工程师,一定很熟悉自己的车型在不同驱动形式下的轮端打滑扭矩。微博知乎上的诸多大神也都是类似的反应,后来Tesla的网页更新也证明了这的确是一个轮端扭矩。活久见了,第一次在听说用轮端扭矩作指标来宣传的,不过后来从传播的角度想,可能还是工程师当久了,思路太陈腐。
流畅的整车线条——成熟的量产车型不能只考虑加速参数,与这份动力相匹配的车身、制动、传动系统会不可避免把车辆变得比Model S P100D更为肥大笨重。并且不得不使用极为昂贵的材料,使得20w美元的低廉售价变成亏本的大坑。放在传统车领域,即使到了2020年,这样的动力水平(假设能实现)卖20w美元的确是很良心的价格了。
02
算不算突破?
要说突破,还有关键的两步要走。周末看了网上实车加速的视频,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速度感。
大家都算过了,2s左右的百公里加速意味着保持平均1.4g的加速度和650马力左右的输出长达2s。让轮胎稳定工作在最高动态附着系数的滑移率区间长达2s(轮胎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相关,存在峰值),电机的响应控制水平可以说相当厉害。如果今后能够公布1/4英里冲刺8.8s的视频,证明这个神一般的数字真实存在,而不只是一个Technical Spec,那相信在量产车比拼加速这方面,这台Roadster 2在2020年前没有对手。
如果0-60mph耗时1.9s还没有那么令人震惊,如果有1/4英里冲刺耗时8.8s的视频,甚至像EP9一样给一个纽北视频,那关于动力的一切争议可以闭嘴了。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我是说如果,那EP9证明了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在原型赛车(Prototype)上的成功,Roadster 2 可以证明电动力总成在量产车上的成功吗?我觉得对于Roadster 2,比“两秒破百”更难的应该是它的产业化之路,难点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符合所有车规方面的法规,上路行驶。赛车是赛车,量产车是量产车,这点车迷们已经都了然于胸。
其次,动力只是一台Hyperar的一部分,远非全部。如果没有足以驾驭这份动力的车身、底盘、控制,那Roadster 2就会成为美式肌肉车2.0,不会拥有良好的赛道圈速。
03
大家在吵啥?
我所关注的知乎汽车大V们在反对来反对去,各有各的道理。可能主要争议还是电机能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彻底代替内燃机。即使在短短的5年前吧,电动机可能还没有向内燃机发起挑战的资格,但是这几年的时间,世界变化太大。
这几年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应该能证明,同级别的电动机在功率密度,响应速度,输出特性,NVH等方面优势明显,在恒定高功率输出的稳定性方面有一些劣势。
在这方面,作为一名新能源汽车开发一线的,在不同的路试场景开过不少新能源车的工程师,或者作为一名有着宝马118i和eRX5插电混动车的车主,近来频繁在两台性格不同的车之间切换,还是不可救药迷上了电机带来的那种特殊的驾驶感受。
118的重心分布,eRX5的电机平顺性都很有吸引力。但是必须承认,作为绝大多数人来说,经过一天伺候老板客户的繁重工作之后,需要的是一台安静平顺,响应迅捷,外加一些智能功能的通勤伙伴把自己带回家;并没有多余的经历去忍受发动机的震动噪音,甚至低速换挡的顿挫(118的8at在sport模式下,1-2挡之间的顿挫明显)。宝马动辄10+的油耗,在廉价的电力面前,也让我的钱包承受不起。
04
传播方面的启示
作为一名工程师,虽然工作中牵涉到不少新能源知识普及传播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思路上还是不能摆脱一名传统工程师的固有套路。
看完特斯拉的很多做法,感觉非常给车企以新的思路——不出格,就出局。在这个年代,任何环节都严格遵从GVDP,这个车企可能离死就不远了。
近来Tesla的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极端地扬长避短,说自己的故事,让别人没有故事说。当然这点对Elon来说有先天优势,人家主要混IT圈,其次混金融圈,最后呆在汽车圈。关注其的人,懂汽车的也不多。他想说Semi卡车风阻低,那就和Chiron比风阻,假装不知道Chiron需要Cd值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至于迎风面积那更加假装不知道。Roadster扭矩大,那就来个轮端扭矩,先吓死你再说,在网上引起很多的关注和传播,不管是粉还是黑,Elon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据说频繁碰瓷Chiron在网上引起公愤于是有了下图。
其次,一台车的造型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公布?传统车企需要经过软模硬模多个阶段的外形评审,直到拖到G4阀之后。工信部网站上的公告照片信息都公开了,伪装车还是裹得严严实实。而特斯拉直接在车辆上市一年半之前先把发布会开掉,公布外形的同时收取一笔不多也不少的定金。这样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么?好像并不会。
最后,应该先开发整车还是先开发动力总成?这个问题太大了,随着迫使传统动力总成换代的油耗、排量税费和排放法规进化到电压放电倍率、电池能量密度、整车电耗、布置空间,纯电动车的动力总成有着更深刻的理由,伴随整车一起开发。或许今后动力总成领先整车2年左右开发的节奏,将永远被打破了。
以上。我觉得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和品牌可能学习不了特斯拉现有的做法,但是这一份抛开一切故有陈规的思路,值得学习。